北京交大校友做无人驾驶干出240亿超级IPO
在广州的主干道上,文远知行的 Robotaxi 正独立规避拥堵,平稳接送乘客。千里之外的迪拜,同款车辆已融入城市交通,承担日常通勤。
这家2017年诞生于硅谷、后将总部迁至广州的公司正进入规模化运营阶段。其Robotaxi、Robobus等产品已在多地道路运行。
昨天(11月6日),文远知行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挂牌,成为港股市场“Robotaxi第一股”,市值一度突破240亿港元。截止至发稿前,市值为216.82亿港元。
截至2025年,文远知行已拿下中、美、阿联酋等七国无人驾驶牌照,业务遍及10国30城,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1.8%。
技术融合:从“单车智能”走向“车路协同”,5G低时延与AI算法持续提升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
全球化布局:中东、东南亚交通数字化加速,为中国无人驾驶公司可以提供出海窗口。
商业多样化探索:业务从出行延伸至城市微循环、物流配送,轻资产技术服务成主要收入来源。
政策支持:多国推动智能网联交通建设,为无人驾驶落地提供基础设施与政策保障。
他放弃美国终身教授的职位,转身投向无人驾驶的技术高地。融资最紧张时,公司账上只够支撑8个月,但他坚持不砍研发预算。
韩旭本科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之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专门从事计算机视学和机器学习。之后在密苏里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担任副教授。
2014年,韩旭加入百度,曾在百度硅谷AI实验室主导DeepSpeech2语音系统开发——那是MIT评选的年度技术突破之一。
2017年,他离开百度,在硅谷创立景驰科技(后改名文远知行)。八个月后,总部迁至广州。企业成立39天完成封闭测试,81天实现开放道路测试,创下行业纪录。
2018年,文远知行与广州白云出租车公司合作,推出全国首辆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完成从实验室到街道的跨越。
它在中国、阿联酋、新加坡及欧洲设立子公司,把自研的L4级无人驾驶系统应用于Robotaxi、Robobus和无人驾驶物流车等场景。
2024年10月,文远知行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全球Robotaxi第一股”。
文远知行核心收入来自向运营方提供无人驾驶系统、车辆集成、远程安全监控和运营方案。客户包括公共交通公司、城市出行平台和多国政府的智慧交通项目。
其中,Robotaxi和Robobus贡献最大。它们通过无人驾驶取代人工驾驶,为城市带来更低的人力成本、更高的安全性和更稳定的服务体验。
2022年以产品销售为主(占比64%),2023年转向轻资产服务模式(占比86.5%),2024年服务类收入降至75.6%,产品收入小幅回升至24.4%。
主要增长来自中东市场的硬件销售,L4级技术相关收入占比回升至60.1%,受益于Robotaxi商业化运营增长。
眼下,行业正从“能不能跑”转向“能不能赚钱”。无人驾驶的场景,也从封闭园区走向开放城区。
一、城市交通数字化、司机成本和安全监管压力上升,以及各地对智能交通的政策支持。
二、国家层面也在推动智能驾驶落地,建设示范区、完善基础设施,为行业提供政策红利。
技术上,行业正从“单车智能”走向“车路协同”。也就是说,车辆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和道路、信号系统实时联动。这种方式能减少盲区、提升稳定性,但跨城市推广的成本高、标准也难统一。
放眼全球,L4级无人驾驶的竞争还在早期。各家公司各有阵地,没有谁能垄断市场。中国企业在复杂路况下的决策能力和成本控制上有优势,但在传感器、计算平台上仍依赖供应链配合。
国内最大竞争者是小马智行,双方在技术、数据乃至IPO进程上激烈角逐,也曾爆发公开争议。
此外,上汽的享道出行、广汽的如祺出行等主机厂背景企业,也凭借车辆和场景资源切入市场,共同构成竞争格局。
L4级无人驾驶不是“赢家通吃”的生意。它更像一场耐力赛——先在少数城市跑通模式,再慢慢复制到更多地方。
文远知行的优势,在于它已经把车开上了真路。公司在多个国家、不一样道路、不同车型上都有真实运营。这些经验带来了珍贵的数据和调度能力,不是靠实验室模拟或单一区域测试能获得的。
无人驾驶不再只是“未来科技”,而被视为一种“让出行更便宜、更稳定”的治理工具。
文远知行已经在阿联酋、沙特拿到国家级部署许可,并接入主流交通网络。这为它的全球复制提供了清晰路线。
换句话说,这场竞争比拼的不是技术曲线,而是谁能把自动驾驶从“展示项目”变成“城市基础设施”。
新玩家仍有机会,但打法变了——不是去造车、造算法,而是找到那些还没建立成熟运营体系的城市,用更轻的方式切入。
行业的核心趋势也慢慢变得清晰:比拼的,不是“能不能跑”,而是“在哪儿能先跑稳、能跑久、能跑成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