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技术高层:“宝马iX3将推出中国专属版本年底前正式亮相!”
杜力赫先生在现场接受了包括宝马客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围绕宝马造车范式的转变、宝马如何为不同市场的消费的人提供个性化内容、宝马的软硬件集成能力、隐私与安全等问题阐述了宝马的立场与规划,以下内容为本次采访实录。
新世代BMW iX3是整个造车范式的转变,是巨大的技术跨越。宝马保留了非常多的灵活性,功能开发和上车速度加快。
宝马总是希望把最好的、最相关的内容提供给不同市场的消费者。我们现在的模式是全球平台和本地的执行团队高效沟通,灵活地为本地消费的人提供个性化内容。
隐私与安全始终是宝马在全世界内的最高优先级,绝不会在任何环节妥协。我们在全球的团队都遵循同一套流程与法规,在中国也完全坚持同一套流程。
BMW首创全景iDrive特别是视平线全景显示是对“驾驶者导向”理念的完美新诠释。
提问:这两年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豪华品牌,产品的定义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以往是国外品牌在中国做最简单的本地化,现在更多车型转变为在中国市场定制开发或深度开发,软硬件上都会有比较大的不同,宝马怎么样看待这种趋势变化?在研发力量方面怎么适应这种变化?
史蒂芬·杜力赫:我主要负责数字化。从应用角度来讲,我们最终提供给客户的是内容。各个市场对于内容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市场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期待,我们总是希望把最好的、最相关的内容提供给不同市场的消费者。
我们现在的模式基本是有一个全球的平台,在这平台上保持相当高的灵活性和本地自主权,让本地研发力量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决定提供啥样的内容,并为他们快速上车,让顾客能够享受相应的应用程序。
在中国我们有一个庞大的开发团队,在中国,为中国,以中国速度创新。全球平台和本地的执行团队之间有一个高效沟通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充分研究本地消费者的具体实际的要求,基于全球平台,非常高效、灵活地给这些本地消费的人提供个性化内容。这是我们目前认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在中国,本地团队也有非常大的决策权,比如阿里巴巴在语音方面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就会选择这样的合作伙伴。新世代BMW iX3中操作系统70%的功能,是由中国团队开发的,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中国消费者对于相关应用的需求。
史蒂芬·杜力赫:在非常扎实的全球架构基础之上,我们大家可以非常快速、灵活地针对本地消费者具体需求来做软件开发。整个行业都在讲软件定义汽车。过去十几年中,宝马自研了很多软件,在软件方面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和资金,不管是ADAS驾驶辅助相关系统,还是提供给客户的具体数字服务。
新世代BMW iX3车型上的四个“超级大脑”,能够非常高速地集成相关的功能,包括刚才讲到的DeepSeek。只要出现新的“杀手级”应用,我们就能非常快速地集成到系统当中去,对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快速反应。
大家今天看到的是新世代BMW iX3的全球版本,很快我们会为大家介绍中国专属版本。大家会看到中国的新世代BMW iX3与全球版本很不一样,专门针对中国本地消费者定制的内容,彰显出当前模式的优势。它就是以全球平台为基础,同时保持高度灵活性,将具体的消费者个性化定义应用快速集成到系统中去。
提问:刚刚提到宝马和阿里巴巴携手以及接入DeepSeek的一系列合作,很多国产品牌也在做这些事情,宝马如何体现自己的差异化?
史蒂芬·杜力赫: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中国的数字化ECO中,客户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的服务或内容也来自同样的生态系统,大家可能都会与同样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而我们最大的差异化优势是宝马的集成能力,以及呈现这一些内容是以宝马的方式来完成的。比如反复给大家介绍的在前风挡上的视平线全景显示,是呈现信息的一种方式。都是同样的内容,而我们的呈现方式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我们的集成能力与别人不同,集成之后的可靠性、软硬件配合能力也不同。上车的速度也要尽可能做到更快,让客户能够更早用到新应用。我相信宝马的软硬件集成能力是差异化最大的优势。
提问:中国消费者对于车内的语音控制功能比较在意,各品牌应用得比较普遍,通过语音控制车内非常多的功能,包括一些硬件的功能。在语音这样的领域,新世代BMW iX3有没有新的尝试?
史蒂芬·杜力赫:语音控制是人车交互很重要的模式,现在各个汽车厂商都很看重这一点,同样我们也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来开发语音控制方面的功能,并和中国本地伙伴进行合作。刚才提到的合作伙伴阿里巴巴,国产版本会应用他们的AI大语言模型。
因而在语音控制功能方面,宝马不亚于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会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更加常用、更有意义的与行车相关的使用场景当中,比如空调开关、ADAS驾驶辅助功能开关,都能够最终靠语音控制来实现。
史蒂芬·杜力赫:这一个方面我们做过很多研究,现在很犹豫是不是要把这个功能放在车上,因为有噪音的问题。欧洲对这个方面有一些争议,要考虑有人突然对着一辆车大喊大叫或者以某种方式在马路上指挥一辆车的可能性。
关键是看是否真正有必要。比如我们大家都认为My BMW应用程序本身已经有非常好的自动泊车功能,是否还有必要去通过人的语音控制喊这辆车停车。目前我们觉得还是能够最终靠其他更好的技术方法来解决自动泊车需要。再比如充电的时候充电盖板自动打开的功能,这个功能在车开到充电桩时会自动实现,不一定一定要通过语音控制。总之,出发点是必要性。
提问:我们不难发现到中国生产的新世代BMW iX3长轴距版会在年内同步亮相,按照这一个速度,欧洲版本和中国版本几乎在同步亮相。关于中国版本的软件平台,在开发过程中是由中国团队来主导开发和做验证的吗?如果是由中国团队独立开发和做验证,中国与全球的两套系统会不可能影响宝马软件系统的独立性?与中国合作伙伴开发的软件,知否存在安全风险,或者体验不太一致?
史蒂芬·杜力赫:首先,隐私与安全始终是我们在全世界内的最高优先级,我们绝不会在任何环节妥协。我们在全球的团队都遵循同一套流程与法规。当然,有时具体做法会略有差异,但在中国我们也完全坚持同一套流程。因此,我并不会对中国市场抱有“特殊担忧”。这其实是全球性的课题——无论中国、西方还是别的地方,我们都用同一套标准审视。
我们有一个基础软件系统,可以把它理解为“全球同一”的核心;在此之上,再做差异化的高阶应用层级。因此,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并不高。
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确保能做到“即插即用”。举个例子,假如明天我决定更换导航合作伙伴,我只需把它“拔”出来,再接入另一家即可。所以,我们也可以在“应用层级”快速切换,独立性是有保障的。所以并不存在“双重”或“三重”标准,底层基础全球一致,只是在上层做不同的内容与应用场景。所有团队都在用同一套标准审视,并不会对中国市场有额外的特殊担忧。
提问:无论是智能座舱还是智能驾驶,新世代BMW iX3都携手了中国很先进的供应商。依照我们之前实测的感受,只有开放给在中国的供应商的权限和能力越大,体验才越好。我们大家都知道新车型的架构有很强的适配性,那么宝马在能力和数据开放程度和意愿上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尤其系统能力方面,例如语音控制中国供应商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语音能控制车上多少个系统取决于宝马愿意开放多少个系统,而不是数据的问题。
史蒂芬·杜力赫:这是我们与每个合作伙伴之间永无止境的讨论。因为最终,我们一定要确保客户隐私和安全性处于顶配水平。当然,通过向合作伙伴共享某些数据,我们可能会创造不同的体验,而我们始终致力于创造最佳体验。然而,如果有疑虑,我们从始至终坚持:安全和隐私第一,这是我们的理念。
有时候人们说,共享数据能让一切变得更简单,但我们坚持首先尊重客户的隐私和产品的安全性。说实话,就这方面与每个合作伙伴的讨论总是很漫长,因为正如我们所知,数据是生成应用的关键。我们始终给予客户自主选择的权利,决定他们愿意共享多少数据、与哪些应用共享,或者是否限制共享。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始终在努力平衡安全性、隐私与客户体验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完全关闭一切,体验会很糟糕;但如果你完全开放,有几率存在风险。我们始终在寻找一个最佳的中间点。
归根结底,我们的系统构建于“防护框架”与“协调层”之上,在这个层面上,可以对系统的行为进行合理性检查。如果觉得某些行为可疑,我们会将其关闭。这是个人会使用的标准机制。所有的车辆交互都是通过后端基础设施进行的,没有直接访问产品的权限。我们有不同的防火墙,可以监控是否有恶意行为发生,一经发现,就会立即关闭或阻止它。
我们甚至有能力在现有车队中,逐辆车地关闭任何服务。如果我们得知某些地方出了问题,我们大家可以单独关闭某辆车的服务。这始终是一个权衡的问题。当你开始开放时,必须很关注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时的应对机制。
提问:宝马始终强调“以驾驶者为中心”的理念。能否解释一下,BMW首创全景iDrive或其他新的功能是未解决哪些具体的用户痛点或挑战?
史蒂芬·杜力赫:BMW首创全景iDrive特别是视平线全景显示,是对“驾驶者导向”理念的完美新诠释。所有相关信息带入了驾驶者的视野范围内,更让我们兴奋的是,副驾和其他乘客也能同时看到这一些信息。这个概念本身实现了两个目的,一是给驾驶者提供最好的信息和掌控性,二是让副驾和乘客也能同步看到这一些信息。传统的抬头显示只能给驾驶者看,而视平线全景显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是最高程度的驾驶者导向设计,同时也让副驾能看到这些信息。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